低水泥浇注料因其密度高、高温性能稳定等特点,应用于回转窑内衬的砌筑中。然而,低水泥浇注料的特性对养护与烘烤工艺提出了严格要求,若操作不当,易导致结构开裂或强度不足,影响使用寿命。科学规范的养护与烘烤是确保低水泥浇注料性能充分发挥性能的关键环节。
一、低水泥浇注料的特性与养护必要性
材料特性
低水泥浇注料通过优化微粉与减水剂比例,降低水泥用量(通常≤8%),形成致密结构,具有优异的抗热震性和抗侵蚀能力。
其硬化过程依赖水化反应与微粉填充作用,需通过严格控湿、控温保证水化充分,避免因水分流失过快导致内部微裂纹。
养护的重要性
养护不足会导致水化反应中断,材料强度下降;湿度过低或温度波动可能引发表面粉化或深层开裂,直接影响回转窑运行稳定性。
二、养护工艺的关键控制点
初期静置养护
浇注完成后,需静置24-48小时,避免机械振动或外力冲击。
采用塑料薄膜或湿麻袋覆盖表面,保持环境湿度≥80%,温度控制在15-30℃。
湿度与温度管理
在高温季节,可通过喷雾增湿或遮阳措施防止表面水分快速蒸发。
冬季施工时需搭设保温棚,必要时采用热风设备维持温度>5℃,避免材料上冻结冰。
养护周期优化
常规养护时间为3-7天,具体需根据浇注料厚度(如超过200mm时延长至7天)和环境条件调整。
养护结束后,需缓慢降低覆盖物湿度,避免因骤变引发应力集中。
三、烘烤工艺的科学实施
制定梯度升温曲线
低温脱水阶段(20-300℃):以5-10℃/h速率升温,重点排出游离水与部分结晶水,此阶段约占烘烤总时长的40%。
中温结晶转化阶段(300-800℃):升温速率≤15℃/h,促进结合相转化,注意窑体缓慢转动以均匀受热。
高温烧结阶段(800℃-工作温度):升温速率可提升至20-25℃/h,确保材料完成烧结并形成稳定结构。
关键控制措施
在150℃、300℃、600℃等节点适当保温(4-6小时),缓解热应力积累。
使用热电偶或红外测温仪实时监测内衬温度,避免局部过热或升温过快。
控制窑内通风,减少水蒸气在低温区冷凝回渗,防止材料爆裂。
异常情况处理
若烘烤过程中出现裂纹,应立即暂停升温,在裂纹处填充专用修补料后调整升温速率。
发现烟气异常(如大量白烟)时,需检查是否因水分排出不畅导致结构破坏。
四、使用维护与效果评估
烘烤后检测
通过敲击检测空鼓声,判断浇注料与窑体的贴合度。
使用内窥镜观察表面是否均匀烧结,无明显裂纹或剥落。
运行期维护
投产初期避免急冷急热,停窑时需按50℃/h速率降温至300℃以下。
定期检查内衬厚度,局部侵蚀超过设计值50%时需及时修补。
低水泥浇注料在回转窑中的性能表现,高度依赖于规范化的养护与精准的烘烤控制。通过优化湿度管理、梯度升温及过程监测,可显著提升材料的结构完整性与服役寿命,减少非计划停窑损失。
扫一扫
微信二维码
免费服务热线
17729780888